科教大省陕西一直以来在产学研深度转化上面临“肠梗阻”,技术成果出不了高校、研究所的门。十九大后,陕西推动“校企一线牵”,整合优势、瞄准痛点,正在逐步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最近,西安交通大学的机器人专家梅雪松教授就在为技术转化的事忙得不可开交。
上午九点五十分,西安交大校园里,广播体操音乐开始了,提醒师生们站起来活动活动筋骨。但在机械学院二楼一间不到十平米的办公室里,梅雪松教授却仍旧紧盯着电脑,顾不上美美地抻个懒腰。他的机器人研发团队马上要和广州一家企业签合同,这两天正忙得不可开交。
电话响了。右手点击着鼠标,梅雪松只能用左手抄起电话。原来,一家重庆的机器人公司这会找上门来谈合作。这几年来,梅雪松团队研发的机器人越来越受市场欢迎。
办公室很热闹,刚挂了电话,又一名机器人企业负责人慕名而来。谈话中,听说这位一直在南方打拼的老板最近在西安开了分公司,梅教授一下打开了话匣子。“我们陕西的文化很发达,但商品意识方面跟南方比起来就稍微弱点,而且对新兴事物这种敢于冒险、敢于创新的意识稍微弱一点。”
陕西有116所高校,1171家科研单位,61位“两院”院士,却在科研转化上“守着金饭碗饿肚子”。
梅雪松分析说,“要做到机制体制的变化,也要走很多路,有很多相应的观念都要有所变化,不能光写论文,校长特别支持这样一个事情。”
为解决矛盾,陕西鼓励企业联合高校在校园或者校园附近建立校企深度融合的新型研发平台,大学的教师上完课后,可以直接到企业研发中心工作。
梅雪松教授就是校企融合的受益人。前几天,西安市和西安交大成立“机器人创新研究院”,研究智能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产品,实现成果就地转化。由梅教授出任首任院长。对于这个新头衔,他感受到责任的同时,更看到了希望。
梅雪松:“怎么来让我们能够建立这么一个团队,财务上、考核上、人事管理上怎么变革,等等这方面我们有些想法,就想通过研究院把我们的技术转化到我们陕西,再难我们也一定要往前突进。”
注:原新闻播发于12月25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栏目,报道链接为http://www.cnr.cn/sxpd/sxy/20171225/t20171225_52407473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