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动态

首页  >  实验室动态  >  新闻  >  正文

【陕西日报】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让科研成果产业化之路更顺畅

发布时间:2024-05-07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主任卢秉恒在国内倡导并开拓了增材制造(3D打印)、微纳制造、生物制造、高速切削机床等先进制造技术研究,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等。

4月16日,记者就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主题,对卢秉恒院士进行了独家专访。

问:新质生产力被写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受到各方广泛关注。请谈一下您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

答:我认为,新质生产力是摆脱传统增量模式增长的一种生产力发展路径。它具备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是能够带来更大效益的先进生产力。

其中,有新技术所引发的新需求,如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领域,也有原有技术和产业需要迭代升级、需要新技术驱动的新赛道,像增材制造等。

商业航天市场前景广阔,它不仅能为工农业生产提供服务,更有望引领未来发展方向。低空经济在空中交通、农业生产作业、快递物流、医疗救援、应急救援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同样十分广泛。我们团队专注于增材制造(3D打印)研究,与这两个行业有着紧密的联系。

无论是商业航天还是低空经济,它们的市场需求都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传统的制造方式,需要先制作模具、工具等,往往成本太高、周期太长,难以满足市场快速变化、柔性需求。而增材制造(3D打印)则是一种理想的技术解决方案,它特别适合多品种、小批量、复杂产品的制造任务。目前,上述行业的企业正在与我们积极对接,寻求合作。通过加强合作交流,增材制造(3D打印)有望成为推动这些行业产品创新、快速响应市场的驱动器,并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我们还期望将增材制造(3D打印)应用于大飞机制造领域。经过验证,增材制造(3D打印)生产的结构件完全能够满足大飞机制造的需求。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工艺探索与验证,提升生产能力,以助力国家大飞机生产制造水平的提升。

问:在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方面,您有何建议?

答:陕西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具备非常好的基础条件。一是陕西的高校、科研院所众多,创新资源位居全国前列。二是陕西的高端产业丰富,涵盖航空航天、光子、无人智能装备等领域。

那么,如何把好的基础条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呢?

首先,需要调动各方力量开展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需求方和研发机构加强对接,提高高校、企业开展科技攻关的积极性。特别是部分民营企业在科技攻关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其作用不容忽视。

其次,要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应鼓励青少年参与创新,激发青少年主动学习、有兴趣了解事物规律,进而激发青少年的创造力,为更多“原创成果”的出现打好基础;同时,营造更好的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特别是加强基础研究支持力度,支持科研人员放手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问:“从0到1”的源头创新十分重要,“从1到10”乃至更多的成果转化同样重要。如何做好“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这项工作?

答:原创成果出来后,如何将其变成一项工程上可以应用的技术,这就是“从1到10”的问题。事实上,国际上普遍认为,从基础研究成果到产业化应用之间存在一个“鸿沟”。目前,国家建立了一批国家级创新中心,其目的正是为了填平这个“鸿沟”,完成基础研究到产业化成果之间的技术研发。我们负责的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就是这样的机构。

从技术成熟度角度看,高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级到3级,而企业应用则是7级以后。4级到7级之间的技术研究,正是创新中心的任务所在。

当然,高校和企业都应该往这个“鸿沟”里“填土”。高校在产出理论性成果的基础上,应该进一步向工程应用方面迈进。企业也不能等到产业化成果完全成熟后才介入转化,应该提前参与转化过程。只有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构建1级到10级之间的研发体系,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才能够比较顺利。

近年来,陕西充分发挥秦创原总平台和“三项改革”的推动作用,眼光独到,成效显著。科研本身具有较多风险,因此金融界需要提升专业判断力,从长远角度考虑,支持成果转化。政府部门也应该发挥引导作用,带头吸引社会资本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投资力度;要切实加强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发展,特别是要促进资金链发挥更大作用,以服务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问:您认为,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结合点,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能做些什么?

答: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大批高素质人才的支撑。高校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人才,而在培养过程中,积极组织师生开展科研工作至关重要。特别是工科领域,应引导学生从工程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才能更好成长,并真正学到实用的知识。

实践证明,工程应用是灵活多变的。一个工程问题往往有多种解决方法,因此,我们鼓励学生敢于思考、勇于创新,不断探索并选择更好的解决方案。

同时,科研也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方面,社会实践中存在着诸多技术难题需要高校去解决;另一方面,带领学生共同参与科研工作,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人才往往是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成长起来的。

问:陕西如何做好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

答:陕西创新资源丰富、创新主体多元。要推动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应充分发挥这些产业的特色和优势。

在航空领域,陕西从设计、制造、装配到试飞,拥有完整的创新链;在航天领域,西安更是具备固体火箭和液体火箭的研发能力,其火箭动力研发能力在全国具备优势。这些产业发展领域应注重与新技术更好地结合,同时加强与人才培养的结合,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此外,在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方面,陕西技术储备和人才储备实力雄厚,发展优势明显。应进一步注重与增材制造(3D打印)等技术的结合,整合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各方力量,推动新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通过构建与新兴领域发展相适应的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积极为新兴领域的战略能力建设贡献力量。


文章刊载于2024年5月6日陕西日报08版

报道链接:https://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405/06/content_867779.html

文字: 陕西日报 霍强
图片: 受访者供图
编辑: 张玥


上一篇: 《重庆专访》对话...    下一篇: 【科技自立自强】...